桃花源qm花论坛(品茶),凤楼阁论坛官网入口网址,一品楼品凤楼论坛最新动态,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登录入口

你的位置:首页 > 测试测量 > 正文

多晶硅:从财富神话到进退维谷

发布时间:2009-12-10 来源:中国化工网

机遇与挑战:
  • 多晶硅从一个创造财富神话的产品,变成了让人进退维谷的产品
相关数据:
  • 国务院明确指出多晶硅“产能已明显过剩”
  • 国内多晶硅价格从去年8月的每吨300万元暴跌至现在的每吨50万~60万元


近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8号文),文中明确指出多晶硅“产能已明显过剩”。至今为止,能够“享受”到由国务院如此点名肯定的过剩产品还不多。这一点名,使多晶硅一下子从一个创造财富神话的产品,变成了让人进退维谷的产品。蹊跷的是,仅仅在两年前,多晶硅在中国还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产品,怎么短短两年之内,就成了让国务院点名的过剩产品呢?如果是真的过剩,那么到底有怎样的特征显示?如果是人们对其过剩的担忧,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担忧?不管是不是过剩,这个产业又应该如何破茧重生?

财富神话吸引蜂拥上马
多晶硅成了2006~2008年投资领域最热门的词汇。在四川、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有近50家公司先后进军多晶硅领域。一个个预算投资数十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在各地立项上马:赛维LDK在江西的年产1.5万吨多晶硅项目、大陆集团在内蒙古的年产1.5万吨项目、通威集团在四川的年产1万吨项目、中能江苏在徐州的年产1万吨项目、爱信硅科技在云南的年产1万吨项目、南玻集团在湖北的年产5000吨项目、江苏阳光在宁夏的年产 4500吨项目……

多晶硅也成了上市公司追捧的香饽饽,只要涉足多晶硅项目,企业就能凭借新能源概念受到市场的热捧。一夜之间,“拥硅为王”成为业间名言——谁拥有了多晶硅,谁就能吸引到大量的投资。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经济技术管理部提供给媒体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09年6月底,我国已有19家企业的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或准备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到2010年预计将超过10万吨。而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7万吨。有专家表示,这些产能若全能兑现,将相当于全球多晶硅需求量的2倍以上。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38号文出台,要求抑制多晶硅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不同于其他大宗化工产品,作为新兴产品的多晶硅,其产能过剩也颇有“新意”。

一是“纸上产能”过剩。近期科技部的一份内部调查报告指出,媒体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据了解,国内已建或在建的多晶硅项目都是国际金融?;傲⑾畹?,由于投资巨大,金融?;焕矗芏嘞钅坑捎谧式鹪蚱涫狄丫榍?。而且不少项目都规划了多期工程。例如有的企业对外宣称要建年产 1万吨的多晶硅生产线,而实际一期开工的产能只有1000吨,其余产能仅是一种可能性。一个已经立项的多晶硅项目负责人就坦诚地告诉记者:“我们只是技术方,金融?;?,由于投资方的资金没到位,所以项目暂时没有建设。但我们还是会适时重启这个项目。项目规划总产能是年产3000吨,我们将先建设年产 1000吨的一期工程。”

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说:“我国已建多晶硅项目基本都采用改良西门子法,但是该方法能耗较高、生产成本高。所以多晶硅行业的关键问题在于是否过得了能耗关和成本关。”

三是阶段性失衡。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认为,产能过剩一般是成熟产业才会得的“老年病”,多晶硅属于新兴产业,如同新生儿,应该不会患这种病。所谓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快速成长的产业供应链内短期出现的各环节之间、上下游之间、产能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不平衡和不衔接。
[page]
多方合力想规划不过剩都难
多晶硅项目蜂拥上马之势是如何形成的?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欧美等国纷纷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从德国政府宣布实施“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开始,海外巨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场被启动,直接激发了中国多晶硅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丰厚利润驱使。2006年我国的多晶硅总产量只有87吨,与市场需求的缺口差上万吨。如此紧缺的产品立刻遭到了下游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哄抢,价格从原来的20美元/千克飙升到了300美元/千克。2007年2月我国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在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投产,第一年产出230 吨多晶硅,第二年生产了810吨。这些多晶硅遭到了市场的哄抢。新光硅业公司总经理陈绍章介绍说,当时,他们仅用1年半的时间就全部收回了10多亿元的投资,这种投资回报速度在其他行业是不可想象的。一个财富神话开始刺激中国的投资市场。于是,所有的资本都疯狂地扑向了这早几年还无人问津的“石头”上。

第二,投资追捧。尚不知多晶硅为何物,却匆匆登上了投资多晶硅的列车,这是不少投资人行为的真实写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能源、电力、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公司投资多晶硅外,还有原先做投资担保、信托、电器、饲料、空调、玻璃、眼镜的企业涉足多晶硅,实施企业投资多元化战略。一位以前从事眼镜业的投资人明确地告诉记者:“我现在有资金,知道多晶硅很热门,可以赚钱,所以想投资这个领域。”这或许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投资人的心态。

内蒙古神州硅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刘宝元十分感慨地说:“我们这些做技术出身的人,知道生产多晶硅的技术含量很高,做成功并非易事,因此十分谨慎。但那些从来不曾接触过多晶硅的人却十分大胆,投资那么大手笔,我们都觉得心惊肉跳。”

第三,企业热情促进。“中国光伏产业下游市场巨大潜力显现,引起了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关注,跨国公司进军中国光伏产业的脚步始终未停。国际上实力最强的太阳能企业竞相大举进军中国,国内的太阳能高技术小公司发展势头也很猛烈。”闻立时说。一位化工上市公司的战略发展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公司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正在考虑上新项目。现在火力发电项目限批,水电项目不批,大量风电因无法接入电网而造成项目不能批。由于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加上我们自身有化工技术基础,所以很看好多晶硅,准备选择一个成熟可靠的技术路线发展多晶硅事业。”

第四,地方政府推波助澜。多晶硅项目最吸引地方政府的是对地方GDP的拉动。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董乡君算了笔账:“假如以多晶硅价格60万元/吨计算,一个年产 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销售收入就达到18亿元。如果办传统产业,要贡献18亿元的年产值是很难的,那需要很多家企业??墒嵌嗑Ч枥吹每欤幌伦泳湍芄毕?0多亿元的GDP。”一位多晶硅生产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已经感觉出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甚至比企业还高。多晶硅项目好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变成了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闻立时指出:“各地政府都在为产业升级绞尽脑汁,因此对于上马多晶硅这样的新能源项目,都会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

第五,投资监管缺位。乐山市经委副主任邓贵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地方政府对多晶硅项目如此感兴趣,而且上马速度如此之快,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像多晶硅这样投资如此之大,而审批却如此简单的项目了。从审批来讲,它是属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所以当然就容易一些,只要项目的技术标准、投资规模、工艺技术控制,以及最终的环保处理符合条件,都能够被批准。正因为如此,不少地方政府利用低电价、资源优势等条件吸引企业投资,并在办理手续方面给予了诸多便利。

既有国际市场的怂恿,又有企业的热情,更有地方政府的前拉后推,多晶硅产业想不热都难,想不规划过剩更难。
[page]
神话破灭后应理性三思
无论多晶硅行业是否真的已经出现产能过剩,有一个事实是无法回避的:金融?;枚嗑Ч璧牟聘簧窕捌泼?。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订单锐减。国内多晶硅价格也从去年8月的每吨300万元暴跌至现在的每吨50万~60万元。有一个问题也是不能不思考的:面对市场价格的暴跌,多晶硅产业将如何发展?

在经历了多晶硅价格的“过山车”后,多晶硅业内出现了理性思考。

第一,对新兴产业的管理要迅速跟上。多晶硅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具有较高的环保风险,这也是人们对低水平产能过剩后果的最大担忧。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岳润栋说:“我国多晶硅项目上马的速度令国外同行感到十分惊讶和不解。国家应该在总量上加以控制,提高产业集中度。多晶硅产业应该设立准入门槛或者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对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三废’排放、节能降耗、产品质量等问题,都可纳入这一管理范围,在源头上加强对行业的管理。”

第二,新兴产业的技术瓶颈必须突破。不但要看到新兴产业的无限前景,更要看到该产业目前尚未突破的瓶颈。而瓶颈往往是产业能做多大的真正尺度。闻立时说:“多晶硅生产技术是卡脖子的难题。一方面要改进现有已建企业的改良西门子法,另一方面应鼓励低成本新工艺的开发。新硅烷法、流化床法、无氯法、冶金法等新技术可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岳润栋认为,要解决已建企业的环保难题,就应该在技术层面将多晶硅产业链向有机硅领域延伸,实现产业间联合的循环经济。只有突破了瓶颈,新兴产业才能成长壮大。

第三,理顺预警机制。对于多晶硅产能过剩的问题,多个政府部门罕见地担负起了预警职能。但是“热心人”一多,产业预警信号反倒更混乱了。目前出现了科技部质疑工信部数据的现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多晶硅企业也因此进退维谷:究竟应该立刻收手,还是可以放手大胆地干?预警机制的混乱,暴露出了我国经济管理模式的缺陷。多晶硅产业的原料来自有色金属工业,通过化工的方法生产,产品主要用于光伏发电,管理上横跨有色、化工、新能源三个行业。这就造成了对其进行科学宏观调控的困难。从这个角度看,对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判断,发出统一的预警,是对政府部门进行市场化管理的考验。
特别推荐
技术文章更多>>
技术白皮书下载更多>>
热门搜索
拆解 场效应管 超霸科技 超级本 超级电容 车道校正 车身控制 车载以太网 车载娱乐 充电 充电电池 充电器 充电桩 触控屏 触控显示 触摸开关 传感技术 传感器 传感器模块 船型开关 串联电阻公式 创智成 磁传感器 磁环电感 磁敏三极管 磁性存储器 磁性元件 磁珠电感 存储器 大功率管
?

关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