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友电气可在低于100℃环境下工作的钠(Na)离子充电电池
住友电气工业与京都大学能源科学研究科的萩原研究室,共同开发出了可在低于100℃的中低温下工作的钠(Na)离子充电电池。目前已在住友电工的大阪制作所,将4台9kWh的电池??椋?6kWh)连接到该所内的电力系统上进行实证试验。
2011-05-03
-
日本电气化学工业开发出可延长锂电池寿命的铁类正极材料
日本电气化学工业于近日宣布,开发出了有助于延长锂(Li)离子充电电池寿命的正极复合材料。该新材料是与从事锂电池材料研发的日本SEI(总部:三重县津市)公司共同开发的。
2011-04-29
-
三菱材料开发出可提高锂离子充电电池容量和寿命的新型负极材料
三菱材料宣布其开发出了锂离子充电电池用新型合金类负极材料以及负极复合技术。据三菱材料介绍,此次开发的新型负极材料有望通过以锡(Sn)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在提高锂离子充电电池容量的同时提高循环特性。具体是通过(1)将粒子尺寸微细化至2μm 以下以及(2)在内部形成缓和应变的空间构造,实现了高于碳类负极材料的容量和寿命。
2011-02-09
-
Power.S3:满足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连接器需求
连接器制造商之一FCI,提供开始量产的种类齐全的连接器和充电插头,满足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市场的独特需求。Power.S3系列产品是由FCI和全球领先的汽车公司紧密合作开发的,在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紧凑性和减轻重量方面——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应用的基本要求——进行了优化。新型FCI产品同样具有成本竞争力,而这一点对于低排放和零排放汽车是至关重要的。包括16/32A充电插头和高压连接器在内的Power.S3系列的亮点在于这是专为新一代充电电池驱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设计的产品。
2010-12-29
-
电容选型与应用知识系列大讲台—超级电容选型应用篇
随着技术的进步,超级电容将替代众多产品中的可充电电池,在安全性问题上,超级电容器可能发生内部短路;如果使用不当还会造成电解质泄漏等现象;怎么样控制超级电容器的放电? 如何选择电路所需的超级电容器?我们将为你一一解答...
2010-12-08
-
日本利用常温工艺试制全固体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先进制造工艺研究部门与丰田的电池生产技术开发部门合作,利用产综研开发的陶瓷材料常温高速涂装工艺——气溶胶沉积(Aerosol Deposition,AD)法,对氧化物类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及固体电解质材料进行薄膜层叠,在金属基板上试制出了由3层构造构成的全固体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并全球首次确认了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2010-11-16
-
H2Ti12O25:日本产综研开发出新型氧化物负极材料用于锂离子充电电池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产综研)开发出了锂离子充电电池用新型氧化物负极材料。据产综研介绍,这一成果有助于实现锂离子充电电池的高容量化、低成本化以及长寿命化。此次还同时开发出了可在200~300℃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合成的方法。
2010-11-02
-
SB LiMotive公开锂离子充电电池组适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德国博世(Bosch)与韩国三星SDI的合资公司——锂离子充电电池厂商 SB LiMotive,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电动汽车(EV)研讨会兼展会“eCarTec(2010年10月19日~21日)”上,公开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用电池组。
2010-10-29
-
日本村田建立层压型锂离子充电电池的量产体制用于不间断电源
村田制作所在CEATEC展示了层压型锂离子充电电池,并宣布建立了电流容量为2Ah的单元的量产体制。目标是用于不间断电源及电动助力自行车用途。
2010-10-13
-
东芝开发出60Ah锂离子充电电池单元用于智能电网等蓄电系统
东芝2010年9月29日宣布,作为用于太阳能发电等蓄电系统和电动汽车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已经开发出容量为60Ah的方形单元。预定于2010年度内开始供货样品。
2010-10-09
-
串联锂电池?;は低成杓?/a>
为了确保锂离子电池安全可靠的使用,本文介绍了一种严格、周密的充、放电?;は低车纳杓品桨?。该方案采用充电、放电分离的控制方式,具有两级单节过充电?;?、单节过放电?;ぁ⒘郊斗诺绻缌鞅;?、放电短路?;?、放电温度保护、充电温度保护、充电防反接保护、充电时禁止放电等功能,可适用于各种三/四节锂离子可充电电池串联使用的场合。
2010-09-14
-
锂离子电容器:替代效应显现
锂离子电容器(LIC)是一种在新世纪推出的能量密度大大超过双电层电容器(EDLC)的新型电源元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锂离子电容器在设计上采用了双电层电容器的原理,在构造上采用了锂离子充电电池(LIB)的负极材料与双电层电容器的正极材料的组合,同时又在负极添加了锂离子,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容器的能量密度。
2010-09-03
- 破解多收发器同步难题:基于MAX2470的高隔离时钟耦合方案
- 汽车照明双突破:艾迈斯欧司朗携手DP Patterning实现环保与智能控制完美结合
- 三核驱动革新!Melexis MLX81350重塑电动汽车空调控制
- 覆盖全球导航系统:Abracon新品天线兼容GPS/北斗/Galileo/GLONASS四大星座
- 恩福(中国)与杰牌传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深耕中国到植根全球
- 智能制造破解汽车产业升级痛点 多方协同构建核心竞争力
- 从实验室迈向现实:5G-A赋能“夸父”机器人完成百米火炬接力
- 七赴进博之约ASML沈波:以光刻“铁三角”助力中国半导体应对AI浪潮
- E2AGLE测试平台:航空电气化的关键技术突破
- 车规与基于V2X的车辆协同主动避撞技术展望
- 数字隔离助力新能源汽车安全隔离的新挑战
- 车用连接器的安全创新应用
- Melexis Actuators Business Unit
- Position / Current Sensors - Triaxis H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