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宽调制的原理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PWM技术,其中包括:相电压控制PWM、脉宽PWM法、随机PWM、SPWM法、线电压控制PWM等,而在镍氢电池智能充电器中采用的脉宽PWM法,它是把每一脉冲宽度均相等的脉冲列作为PWM波形,通过改变脉冲列的周期可以调频,改变脉冲的宽度或占空比可以调压,采用适当控制方法即可使电压与频率协调变化??梢酝ü髡鸓WM的周期、PWM的占空比而达到控制充电电流的目的。
2013-01-14
-
降低手机USB充电接口的ESD浪涌的设计,减少环境污染
提到环境污染,很少有人想到手机,但是现在,我们确实看到手机充电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手机行业已经开始使用通用充电解决方案(UCS)来解决这个问题,UCS将改变手机制造商设计手机的方式。本文将对实现安全充电接口需要考虑的因素加以分析。
2013-01-06
-
如何为笔记本电脑选择高效率的电源管理IC?
如果把CPU看作笔记本电脑的大脑,遍布整个主板的电源则被视为心脏和血管 — 将能量输送到大脑及系统的其它部分。不同负载需要不同类型的电源,但共用同一输入电源,输入电压范围从7V直至20V。产生5V以及3.3V总线电源的电池充电器、主调节器,以及为图形芯片组、DDR内存、I/O控制器和CPU核供电的调节器都是典型的降压型开关调整器,如同步整流变换器。唯一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电源就是CCFL背光逆变器,位于面板组件。
2013-01-06
-
电动汽车双向无线供电技术,传输距离延长至两倍
日本埼玉大学试制出了用于纯电动汽车(EV)的双向无线供电系统。该系统除了能通过充电器为EV供电之外,还能从EV反向供电,用于EV和家庭之间进行电力调度的V2H(Vehicle to Home)以及V2G(Vehicle to Grid)等用途。
2013-01-05
-
小功率充电器的设计
单端输出IC为UC3842,其8脚输出5 V基准电压,2脚为反相输入,1脚为放大器输出,4脚为振荡电容C9,电阻R7输入端,5脚为接地端,3脚为过流?;ざ耍?脚为调宽单脉冲输出端,7脚为电源输入端。
2012-12-25
-
如何设计同时适用于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的充电器
本文主要讨论两种最常见的化学电池: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设计出一种混合信号通用电池充电器,这种充电器可对这两种电池进行充电。
2012-12-19
-
支持输入OVP的热调节电池充电器的设计
电池容量是电池电压的函数,电压越高,容量就越大。不过,如果电池电压升高,就会导致电池使用寿命缩短。
2012-12-19
-
无Y电容的充电器变压器补偿设计方法
在开关电源中,功率器件高频导通/关断的操作导致的电流和电压的快速变化而产生较高的电压及电流尖峰是产生EMI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系统前端要加滤除器和Y电容,Y电容的存在会使输入和输出线间产生漏电流,具有Y电容的金属壳手机充电器会让使用者有触电的危险,因此,一些手机制造商开始采用无Y电容的充电器,然而,去除Y电容会给EMI的设计带来困难,本文将介绍无Y电容的充电器变压器补偿设计方法。
2012-12-18
-
如何测试单芯锂离子的线性IC充电器
单芯锂离子的线性IC充电器其效率仍能与开关模式充电器相比。线性充电器亦提供一些额外的优点。它们几乎不产生 EMI(电磁干扰),它们不需要电感,并且它们需要的电容器数也少于开关模式充电器。
2012-12-18
-
如何设计扩流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器
近年来,一些用电量稍大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如便携式DVD、矿灯、摄像机、便携式测量仪器、小型电动工具等)往往采用1500mAh到5400mAh容量的锂离子电池。若采用500~1000mA充电电流充电器充电,则充电时间太长。若按0.5C充电率来充3000mAh及5400mA时的电池时,其充电电池的容量要求为1500mA及2700mA。
2012-12-18
-
如何使便携式电子设备各方面要求达到平衡
便携式电子设备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化学技术、充电器拓扑以及充电管理解决方案。选择一款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过程颇为复杂。设计人员需要在性能、成本、外形尺寸以及其他关键要求方面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2012-12-15
-
小功率充电器对片式保险丝的变更性需求
本文从各类充电器的便携式需求入手,分析人们对充电器以及适配器的小型化需求、轻薄化需求、安全可靠性需求,从而寻求元件小型化,贴片化的解决方案。
2012-12-14
- 恩福(中国)与杰牌传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深耕中国到植根全球
- 智能制造破解汽车产业升级痛点 多方协同构建核心竞争力
- 从实验室迈向现实:5G-A赋能“夸父”机器人完成百米火炬接力
- 七赴进博之约ASML沈波:以光刻“铁三角”助力中国半导体应对AI浪潮
- E2AGLE测试平台:航空电气化的关键技术突破
- 车规与基于V2X的车辆协同主动避撞技术展望
- 数字隔离助力新能源汽车安全隔离的新挑战
- 车用连接器的安全创新应用
- Melexis Actuators Business Unit
- Position / Current Sensors - Triaxis Hall


